中色集团在国内单体投资规模最大的中色大冶弘盛铜业40万吨高纯阴极铜清洁生产项目,拥有世界一流的全新先进制造技术。
2023年8月11日,湖北首届数字经济应用场景发布会上,黄石10大应用场景建设典型案例入选。华新的水泥低碳制造智能化创新与应用现场演示。
黄石宏和电子材料科技公司超细电子纱生产车间工人在生产线上作业。该公司已具备生产4um超细电子级玻璃纤维纱线的能力,实现国内超细纱线批量生产的目标,解决公司高端原材料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
振华化学绿色铬盐智能工厂
朗天药业生产车间
9月,获评湖北省数字经济示范城市。
10月,获全省首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
黄石工业互联网历经多年的创新发展,2023年迎来丰硕的成果。
11月2日—3日,第六届中国(黄石)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大会召开,大会以“加快工业互联网规模化应用、推动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为目标,探索推广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有效模式,必将为黄石中小企业发展增添新动能。
一个没有悬念的好消息:2023年前三季度,弘盛铜业完成工业产值175亿元,成为湖北工业77个年预增产值过10亿元重大增长点中贡献最大的增长点。
指尖操控、按“秒”炼铜……工业互联网在弘盛铜业的创新发展应用,让其把9道铜冶炼工序全部融合集成,实现高度自动化、智能化,通过数字赋能助力降本增效。创造了同行业试生产打通流程用时最短、产能负荷提升最快、绿色发展成色最足、同比产品质量最优等多个行业第一。
弘盛铜业40万吨高纯阴极铜智能工厂创造了达产达标用时最短、项目盈利最快的行业历史最佳,也成为黄石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最好的注脚。
2023年是黄石深入实施《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的收官之年、交账之年。市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领导小组按照项目化、清单化的要求,重点实施网络强基、平台赋能、智改数转等五大专项行动,全方位、多举措攻关突破,加速推进全市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升级。
一年来,黄石召开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宣贯交流会、在首批70家大中型企业推广首席信息官制度、举办黄石市企业家工业互联网培训班暨首批信息官能力提升班、启动全市光电子信息产业“产融合作”特别行、工业互联网一体化进园区“百城千园行”、构建黄石市工业互联网服务资源池……黄石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一步一个脚印,步履铿锵。
据市经信局介绍,黄石将深入实施新一轮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扎实推进5G、工业互联网、大数据、制造集成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电子信息、智能装备等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加快建设一批国家级、省级“两化融合”试点示范企业和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将黄石打造成为全国工业互联网创新、展示、研发、应用高地。
网络支撑 筑牢数字底座
黄石加快推进5G、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大数据中心等数字新基建建设,进一步提升网络支撑能力,筑牢数字经济新底座。
5G网络建设持续加快。市规委会办公室印发了《黄石市5G移动通信基站布点规划(2021-2025)》,为我市加快5G网络建设提供良好政策保障。2023年至今全市新建5G基站超过700个,累计达到4254个,已实现城域深覆盖、县域全覆盖,乡镇全通达,5G由试点应用走向赋能千行百业。
标识解析节点加速推广。全市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已完成改造升级,标识注册量从年初1.2亿条增长至2.2亿条,接入企业数量突破50家,预计全年超过100家。
大型数据中心实现突破。湖北移动算力网络黄石大数据中心项目(建设2000个IDC机架)在3月26日正式开工建设,扭转了我市无大型数据中心的局面,建成后将成为鄂东区域最大数据中心和算力底座。
平台赋能 提升供给能力
聚焦我市重点产业链供应链,一年来,黄石不断完善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建设,大力探索平台赋能新模式,积极培育、引进优质服务商,提升数字化转型供给能力。
平台体系初步形成。持续推动“行业级+企业级+工业APP”平台体系建设,全市已培育大冶特钢、华新水泥等6家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总量位居全省第二,其中行业级平台2家(铝型材行业、模具行业)。各工业互联网平台推广应用工业APP超过120个,全市上云企业累计超3000家。
加快探索赋能模式。支持湖北企点创网络、大唐融合(黄石)公司、市工业互联网产业技术研究院等平台机构加强与开铁区、大冶湖高新区深度合作,探索“平台+园区”赋能模式。鼓励东贝机电、劲牌等龙头企业依托工业互联网平台开展产业链供应链协同,推动“平台+产业链”的模式。东贝机电“链式”数字化转型获国家发改委“两业融合”试点项目,全省唯一。
提升服务供给能力。我市已与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中国信通院等权威机构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面向市内外征集工业互联网服务商资源池企业超过40家,其中本地服务商超过20家。湖北企点创继入选省级技改诊断平台后,成功获评湖北省云资源、云服务供应商(全省共16家,地市仅2家);大唐融合工业互联网平台入选了全国工业互联网双跨平台。通过内育外引,我市工业互联网供给服务能力大幅提升。
智改数转 加快项目建设
聚焦中小企业,持续推进企业智能化改造,创新开展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企业“智改数转”成为我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智能化改造更加深入。按全年完成150家企业智能化诊断、完成100个智能化改造项目的任务分解到各县市区,并纳入各县市区指标考核,坚持每月通报,按月调度,已完成129家企业诊断服务、76个智能化改造项目,三年累计完成433家企业诊断服务和296个智能化改造项目。
转型试点取得初步成效。率先在全省开展了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遴选了艾博智能等10家试点企业,涵盖了我市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多个细分行业,通过试点着力打造一批可复制推广的“小灯塔”企业样本,以点带面推动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
加快打造应用场景。启动了第三批黄石市工业互联网及智能化改造优秀案例和典型应用场景征集工作,推动5G、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大冶特钢特种高精度无缝钢管数字化工厂等10个项目入选全省首批数字经济典型应用场景,全省排名第三。
标杆引领 打造试点示范
树典型、立标杆、抓项目、争支持,黄石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以“头雁效应”激发“群雁活力”。华新水泥入选工信部工业领域数据安全管理试点典型案例;大冶特钢、迪峰换热器等3家企业入围工信部工业互联网平台创新领航应用案例;尖峰水泥、劲佳包装、上达电子3家企业入选省级第三批上云标杆企业;东贝压缩机、劲牌入选省级5G全连接工厂;人本轴承等10家企业入选省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企业;大冶特殊钢完成国家两化融合3A级贯标(全省12家),我市已培育省级以上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等示范企业累计超过130家。
抢抓全省数字经济发展政策机遇,黄石已争取省级数字经济项目10个,获得奖补资金380万元,成功入选了由省发改委和省经信厅联合组织评定的湖北省首批数字经济示范城市,由省财政厅和省经信厅联合组织申报的湖北省首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获奖补资金3000万元,为我市下一步加快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生态构建 提升影响力
以活动增共识。按照“聚焦小切口、解决真问题”的工作思路,持续举办各类交流会、对接会累计10场。以“工赋园区 数智未来”为主题,在开发区·铁山区、大冶湖高新区、阳新县举办3场工业互联网一体化进园区活动,推动政策、网络、平台、安全、要素进园区。举办全省首场上云政策宣贯会,指导企业申报省中小企业上云补贴券。
以培训强队伍。为打造一批复合型数字化人才队伍,市经信局印发《关于在全市大中型工业企业推广首席信息官(CIO)制度及建立CIO专家库的通知》,在首批70家企业推广首席信息官制度,在苏州成功举办黄石市2023年工业互联网专题培训班(第四期)首批CIO能力提升班”,全市50家重点企业首席信息官(CIO)参加,通过培训进一步提高企业自身数字化统筹、治理和运营能力,为我市制造业“智改数转”提供人才支撑。
以园区聚资源。大唐工业互联网产业园正加快建设,即将投入使用,以黄石科技城为载体的全市工业互联网产业园将快速发挥区域资源禀赋,加快工业互联网赋能区域创新发展。
以宣传造氛围。进一步总结了近年来我市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实践经验及应用成效,充分利用主流媒体、自媒体分模块、分区域、分行业开展工业互联网系列宣传报道,在全市营造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走深向实的浓厚氛围,不断提升工业互联网品牌影响力。 (记者 肖琼/文 周巍/图)